常德日报记者 彭进军 文/图 在武陵区丹阳街道常乐社区新二村保险巷,有一家不起眼的理发店,门面窄小,招牌褪色,却已在此扎根19年。
今年64岁的店主王国华,从1982年嫁给丈夫黄柏忠开始,便与剪刀、推子、梳子打了一辈子交道。四十四年光阴,一把剪刀剪出了生计,也修出了人生。
年轻时,王国华是一名裁缝。她原本可以靠缝纫谋生,但1982年正月初四,嫁给了在市城区青年路“红玫瑰理发店”工作的黄柏忠,命运便悄然转向。那时的理发店属于集体企业,理一次发两毛八,丈夫一个月工资五十几元,勉强够生活。
婚后,王国华跟着丈夫学理发。她说:“既然嫁给了他,就夫唱妇随吧。”可理发不比裁缝,剪刀在布料上游走和在头发上修剪,完全是两回事。刚开始时,她连推子都拿不稳,常常夹住客人的头发,疼得客人龇牙咧嘴。
1983年,夫妻俩离开常德市城区,到鼎城区牛鼻滩镇开了家理发店。镇上的居民听说“城里来了个理发师傅”,纷纷来体验。可有一天,丈夫有事回城,留下王国华独自看店。那天,一个中年男人走进来,往椅子上一坐:“给我剃个光头。”还没出师的王国华心里直打鼓。别小看光头,剃光头是最考验手艺的,稍有不慎就会刮破头皮。可客人却满不在乎:“你不学的啊?”她只好硬着头皮上,推子一下去,手抖得厉害,客人头皮出了血。剪完,头皮布满道道红印的客人却没发火,倒是在剃完后掏出钱。王国华哪好意思收,连连摆手:“不好意思,今天你成了我的试验品,不收钱。”
这件事让她明白,手艺活不能靠侥幸,必须练到纯熟。从那以后,她更加刻苦,渐渐也能像丈夫一样,剪出整齐的平头、时髦的“三七分”,甚至给镇上的年轻人烫卷发。
大半年后,待产的王国华提议回到常德市城区。于是夫妻俩在青年路新二村路口租了一间铁皮棚子开理发店。大女儿刚出生,三面通透的店子没地方放孩子,就用绳子拴在棚柱上,王国华让她在襁褓里自己玩。夏天棚内闷热如蒸笼,冬天寒风灌进来冻得手指发僵。可再难,生意也得做,因为一家人的口粮全指望这块把剪子。
王国华夫妻俩靠着一把剪刀,硬是把日子一点点熬了过来。
2004年5月,小有积蓄的他们在新二村老环保局对面租了个两层楼的店面,添置了按摩椅、新镜子、新工具,剪发也涨到了5元一次,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有三四百元收入。每个月,王国华都会主动去税务所缴税,一个月120元,她说:“税得交,心里踏实。”
好景不长,房子拆迁,他们不得不搬到现在的保险巷。这一干,就是19年。如今的理发店,虽设备陈旧,但周边邻里认准这里。王国华每天8时开门,22时收摊,收入不多,但足够生活。她说:“一天剪十几个头,赚个百来块钱,够吃够用,知足了。”
44年过去,王国华的手上布满老茧,那是常年握剪刀留下的痕迹。刀剪如梦,岁月如梳。每天,王国华会和她手中的剪刀在这条窄窄的巷里,等待着下一位顾客。